艺创小镇“扭扭公交站”

是艺术的公共交通中心,也是实用的精神诠释入口

 

       多年以来,艺创小镇的入口一直以一座公交始末站的形象存在,在这里积年工作的人们对它的形容都是含混笼统的:一个随处可见,变电站被樟树潦草掩饰的十字路口;一条不时因为早晚高峰与公交路线交错而堵塞的街道,两侧还胡乱停满电瓶车;或许还有一处坡度陡峭景色单薄的冷僻小公园……总而言之,作为早年间旧水泥厂入口,她的平淡单调无可厚非,但在记忆中自然是面目模糊的,更无从谈起艺术力度与形象性格。

随着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凤凰创意大厦等项目的纷纷落成,凤凰创意国际里的工业水泥筒、小冰岛亦成了备受青睐的打卡点,艺创小镇的发展日显峥嵘,这个过于低调又交通混乱的入口就显得犹为令人扼腕。而我们在此时获得了改造这处公交站的契机,能为这座我们所工作所生活也是所热爱着的小镇着笔构筑它的形象入口,这无疑是一件富有挑战性与纪念意义的事。

 

▲改造前现状

 

重组:秩序

       艺创小镇入口最核心的改造需求,在于解决流线与空间的矛盾。原有的场地里,公交始末站内部尺度狭小,且仅在创意路上有一个出入口,致使公交停车、回车、会车、发车的动线是相互挤压的,周边熙攘的早晚高峰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冲突。同时,这里还有着人车未分流、机动车沿路停靠,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等多个安全隐患问题。作为日常经过此处的参与人员之一,我们最能切身体会到这些问题带来的滞涩与不便。

 

       因为用地边界的关系,本次改造无法直接回避掉公交站内部空间逼仄这一消极问题,而我们经由考量后亦不去调动司机师傅们已然习惯的停车处与候车亭位置,转而在另一侧的灵凤街上为公交站开辟了一个新的进站入口,重构39路公交车的回场与出发路径,利用最小的改变优化交通堵塞问题。原有的冷僻小公园被改造成了社会停车场,休憩观光的功能则被并入了新增的滨水人行步道,同时增补了非机动停车处,场地整体的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亦使得人车自然地分流。

 

▲改造前流线

 

▲改造后流线

       借由流线秩序的重组,人、车与入口空间层次、看与被看的关系被重新梳理,精神堡垒与功能空间也自然而然地顺势生成。

 

 

构建:气场

       在设计中,公交站本体的建筑被设想改造成为一个精神构筑物。它将在车辆与人群自创意路向艺创小镇而来时,作为一个预告亮点与诠释精神的入口地标。因此,创意园的水泥筒基因特征被提取成为了筑造堡垒的核心要素,音乐学院建筑富有韵律的曲线则被凝练成为了平立面的构成内容。最终,精神堡垒的设计呈现出卷旗般的筒体造型,将入口的变电站包容其中,而筒体“三”的数量则应和了艺创小镇“三山望境”的logo设计内涵。不出所料地,建成后的它像一座鼎力之器,面朝八方,与另一侧的玻璃楼宇形成坚硬与剔透的强烈对比冲击,向外传递艺创小镇的纯粹与气场,创造出一种直抵人心的情绪共鸣。

 

       此外,原本创意园自岗亭进入后会经由一段长约300m的道路,方能见到第一座工业风的水泥建筑,而精神堡垒的构建则为这个会面过程做了一个预示。人们抵达这座堡垒雕塑时,便已然知晓自己迈入了艺创小镇的范畴,堡垒延续出的弧形长廊简洁洗炼,与远山形成富有连续性的视觉衔接。向前行进,喧嚣远去,人们会逐一见到笔挺葱茏的成片水杉林、粗砺冷峻的旧水泥厂、怪石嶙峋的裸山……观览的时间与体验过程也由此延长,或者说精神堡垒本身便成为了观览过程中第一个值得打卡的景点。

 

 

 

 

 

叠加:功能

       考虑到周边有着住宅、写字楼、产业园、商超等多种项目,且场地作为公交站与小镇入口,包含了公交车、社会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类型流量。因此,这里被构思以1+N的形式注入功能,将各种不同的需求聚合其中予以满足,使之成为一个多元而实用的艺术交通中心。公交站的配套用房被消隐在长廊的弧形线条中,出挑的檐口赋予了人行道遮风挡雨的功能,公交站中增添了公共厕所,而灰空间里还点缀了一处天井花园,使人们在百无聊赖的候车间隙里能窥见变化的树影与光斑。

 

▲功能与空间布局

 

 

 

       在流线、精神、功能与空间被积极地弥合叠加后,这个场地构筑起了完整统一的记忆印象与使用体验,使她本身即是一个功能丰满的纪念入口,也是一个创意无限的交通客厅。这也是我们一直所追求的艺术与实用融合的答卷。

 

▲场地总平面图